近期医改政策密集发布。
6月1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医疗机构、医师审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里面要求“简化医疗机构审批申请材料”,“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两证合一”,“公立医院部分服务可委托给第三方医疗机构”,被称为史上最利好的医改政策。
虽然有业内人士指出,医疗机构的审批并没有完全放弃,只是做了部分程度优化。尤其是如何解决医疗机构申办不确定性的问题,目前没有看到配套措施。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政策刚刚出台,是否得以落实,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我们依然对此秉持乐观态度。
从近期频发的政策到李克强总理的讲话……种种迹象已经表明,医疗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已经来到了巨变的前夜,并且是一场全方位的改革。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医疗改革的内生逻辑层面来看,医疗改革是个系统性工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涉及到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以及综合监管制度等诸多层面。而国办和卫健委等部门出台的政策文件,在这些方面均有涉及。
首先,在医疗领域“放管服”改革方面,卫生部门近一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简政放权举措。上面提到的《通知》,为医疗机构与医护人员审批注册流程“松绑”。举措包括取消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组织清理“无谓证明”,就是没有法律依据证明一律取消,同时取消医疗机构验资证明,由申请人对注册资金真实性负责等,进一步优化医疗行业准入政策环境,吸引更多力量推动医疗行业发展。
其次,在药品供应保障方面,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20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再次明确了加快已在境外上市新药审批、落实抗癌药降价等措施。意在加快药品审批流程,落实简政放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战略决策。
鼓励社会资本办医也一直是医改的重要内容。自2009年新医改以来,国家层面一直在逐步放开社会办医。早在2014年,原国家卫计委、发改委等部门就连续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极大推进了公立医院改革和社会资本办医;去年5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激发医疗领域社会投资活力,调动社会办医积极性,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被认为是基于新医改环境下,拓宽社会就医渠道的现实需要。
在医保方面,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人群保持在95%以上,保障范围不断扩大,报销水平10年翻了一倍,医疗保障在广度上实现了全民覆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医保定点的问题,也明确提出对公立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要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
与此同时,医生多点执业也进一步放宽。去年,原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对原相关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中的医师执业地点、注册模式和程序等做了修改,全面放开医生多点执业。此后,多个省份均发布文件,鼓励医生兼职创业。医生“兼职”,对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状,是一个整合的契机。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在2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医师区域注册制度实施以来,全国已有11万名医师进行了多机构执业,主要流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办医机构流向。
综上所述,从医疗改革的内在逻辑可以明显看出,医疗行业已经来到了巨变前夜。跟以往的改革侧重于一隅不同,本次医改在医生多点执业、医疗机构设置审批、社会资本办医、医保以及价格改革、关税层面均有涉及,是一场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改革开放。
当然,我们也认为,医疗改革有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从产业结构转型的层面来看,当前,中国的产业结构已经从重化工业转型向服务业发展,相比较其他行业,医疗行业的开放力度是比较小的。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结构升级影响深远。配合近期频发的政策文件,李克强总理亲自抓“放管服”改革,释放出的信号十分明确——医疗市场的开放力度将进一步扩大。
最后从对外开放的层面看,进一步扩大服务市场开放,也是中国在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一直在扩大对外开放。商务部近期还进一步承诺,今年还将扩大电信、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的开放。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认为医疗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已经来到了巨变的前夜,并且是一场全方位的改革。无论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是更深层次的产业转型、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医疗卫生领域的健康发展都是题中之义,这也正是考验改革者决心的关键时刻。